6月24日上午,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麦碧娴研究员、罗孝俊研究员一行应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邀请来我校交流,在致远报告厅分别作了题为《新污染物的区域生物地球化学与风险》、《单体稳定碳-卤同位素分析及其环境应用》的学术报告。报告会由科研处副处长吴涛教授主持,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李炳斋书记、王君院长、刘京涛副院长,学院研究生导师、有关教师及资源与环境(环境工程)23级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。
麦碧娴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,指出在关键地球系统过程中,化学污染的量化极其重要。随后,介绍了“大湾区流域水体/沉积物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区域地球化学”,详细阐述了区域污染与来源特征、赋存状态及形态转变、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、多介质行为与过程等内容。围绕“有机污染物在大湾区流域生态系统中生物富集行为与效应”,分享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流域不同生态类群生物的区域污染特征、水陆生物中的生物富集及生物放大潜力评估、湿地生态系统复杂食源生物中富集及传递、生物介导污染物在流域内跨生态系统传输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。
罗孝俊研究员先对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、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,然后,围绕多氯联苯、多溴联苯醚这两类化合物,重点介绍了课题组针对这两类化合物开发的单体稳定碳-卤素元素的分析技术,以及利用所开发的方法,对两类污染物的环境与生物转化过程的示踪应用研究。
报告结束后,参会人员与专家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撰写、研究生培养、研究生生涯规划及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讨论。
麦碧娴,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。长期从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及健康风险研究。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4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(973计划)项目课题、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,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(B类)子课题等科研项目的研究。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多篇,其中国际SCI论文300多篇,出版专著1部。论文被SCI他引11000余次,2篇论文进入到Top 1%高引用论文行列,入选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(ISI)基本科学指数(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)环境和生态领域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名单(2014年至今),h指数为79 (Web of Science)。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(排名第三)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(排名第四和第一)。目前担任国际SCI期刊杂志Environmental Research副主编。
罗孝俊,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,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分会、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控制分会委员。Toxics副主编,Environ Pollut & Manag副主编,J Environ Exposure Assess编委,《生态毒理学报》编委。主要研究方向为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。承担和参与欧盟国际合作、国家973、中科院专院、国家基金委重大、重点和面上等项目共20余项。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,入选Elsevier“中国高被引学者”榜单。共发表SCI论文250多篇,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,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 Sci & Technol上发表论文50余篇,论文在web of Science核心刊物上他引超过12000次,H指数66。
(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