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河三角洲大讲堂(第14期):中国诗意三千年
文章发布时间:2025-05-07
活动时间:星期日5.11
浏览次数:15

摘要:报告以“音程递增”与“精神解放”为线索,梳理了中国诗歌三千年形式与内核的演变。第一部分“三千年,只前进了三个字”指出,从史前至汉代,四言诗(二音程)以《诗经》为代表,体现简朴的集体叙事;汉代至唐,五言诗(三音程)与楚辞(三言四言加“兮”)拓展抒情空间,如《古诗十九首》的个体意识觉醒;唐至清的七言诗(四音程)则达到古典诗歌容量的巅峰,但格律化也导致创造性僵化。第二部分“新诗三十年”聚焦白话诗革命:1920年代(如郭沫若《女神》)以“人的释放”打破文言桎梏,1930年代通过四行体等形式实验探索现代性,1940年代因战争转向大众化,而1949年后“古典加民歌”的意识形态化被批判为“艺术娼妓”。第三部分“现代诗50年”揭示当代诗歌的悖论:1980年代以北岛“我不相信”为代表的英雄主义对抗宏大叙事;1990年代于坚等诗人以日常写作解构崇高;21世纪初,“下半身”诗歌与网络写作颠覆传统审美,而当下诗歌呈现“自我消费”特征——日常化(去隐喻)、叙事化(去抒情)、平面化(去修辞)、消费化(去感动),沦为资本时代的文化快消品。最终将诗定义为“自我拯救的现代巫术”,暗示其在意义溃散时代的救赎可能,却也隐含对诗歌功能萎缩的忧思。报告以“形式进化”为表,“精神自由”为里,批判性地重构了中国诗歌史的权力与反抗叙事。